图片
01
人生若得如云水,铁树开花遍界春。
——宋·释守净《偈二十七首》
人生若能如云水一般自由来去,不为形役,不为物牵,那么纵使是铁树般沉寂的生命,也能在心间开出花来,让整个世界都沐浴在春意的温柔之中。当心灵真正获得了解脱,顿悟了生命的真谛,便处处是生机,万物都可可爱爱。
02
已将世界等微尘,空里浮花梦里身。
——宋·苏轼《北寺悟空禅师塔》
如果将浩瀚世界视作一粒微尘,那么此生此身,也不过是虚空里偶尔浮起的花影、梦境中偶然停驻的片段。看透了这一层,人便不再执着于得失,而是以从容之姿,飘荡于天地之间,追寻一种清醒又超然的自由。
03
有缘即住无缘去,一任清风送白云。
——唐·百丈禅师《无题》
缘分来了,就安然驻足,缘分尽了,就随它而去。不必强求,也无须挽留,就像清风自在吹送白云,来来往往,都算是天意。人生如旅,能有一段同行的时光已是恩赐,缘尽时微笑放手,才是对彼此最好的成全。
图片
04
有欲苦不足,无欲亦无忧。
——晋·史宗《咏怀诗》
人如果被欲望驱使,便如同陷入无边的苦海,永远觉得不够,永远无法满足。而一旦放下执念,无欲无求,心灵反而变得清澈安宁,再不因外物而起伏。真正活得干净的人,从不为名利所困,面对世间一切,可有可无、可去可留,从容之中自见高贵。
05
腾身转觉三天近,举足回看万岭低。
——唐·李白《别山僧》
奋力向上腾跃之时,忽然觉得天空离自己如此之近,举步回望,千山万岭都在脚下,显得那样低微。就像飞机翱翔于苍穹,俯瞰山河大地,一切都成眼底风景。当一个人的境界足够高远,世间的困难与阻碍,自然变得微不足道。
06
何须更待黄粱熟,始觉人间是梦间。
——宋·王安石《怀钟山》
何必非要等到黄粱梦醒,才恍然发觉人生原是一场大梦?不必经历幻灭才看透虚妄,此时此刻若能觉醒,便能顿悟,我们所执着的、追逐的,或许只是梦中之梦。
图片
07
更安得、世味堪玩。道未立、身尤是幻。
——宋·黄裳《瑶池月》
世间百味,看似纷繁诱人,其实终究如烟云过眼,难以真正握在手中。若一生修行却仍未确立大道,那么肉身皮囊,也不过是幻影一场。只有坚定求道、明心见性,才能超越生死虚幻,抵达真实的彼岸。
08
若信贝多真实语,三生同听一楼钟。
——唐·李商隐《题僧壁》
如果能深信佛法中所藏的智慧真言,那么无论前世、今生还是来世,我们都将在同一座钟楼下,聆听那穿越时空的清音。钟声回荡,唤醒迷途的心灵,梵音低诵,抚慰浮躁的魂灵。
09
松风十里时来往,笑揖峰头月一轮。
——宋·释怀深《退步·其二》
漫步于松林小道,十里长风徐徐吹来,时而轻抚衣衫,时而耳畔低语。抬头笑望山巅那一轮明月,仿佛与久别的老友重逢,彼此心意相通,无声却温暖。内心丰盛的人,从不慌张,也不再消耗自己于无谓之事。
图片
10
见是何曾是是,闻非未必非非。
——宋·张伯端《西江月·七》
眼睛所看见的,未必就是真相,耳朵所听到的,也不一定是虚假。这世间真假交错、虚实相生,只有保持心灵的清醒,才能穿透迷雾,不被表象迷惑。正所谓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,只有跳出固有的位置,兼听多方,才能接近真实。
11
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。
——唐·王维《竹里馆》
独自走入密林深处,无人知道我的踪迹,只有明月悄然升起,以清辉照亮我的身影,温柔相伴,无声慰藉。人生不需要刻意证明自己,也不必活给他人看。做真实的自己,与清风明月为伴,已经是足够了。
12
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
——宋·苏轼《后赤壁赋》
山势高耸,月亮显得格外遥远而小,江水退去,礁石渐渐显露轮廓。人生有三重境界:见天地,知敬畏,见众生,懂慈悲,见自己,明归途。有些答案,不必急于寻求,时间终会给出最好的交代。
图片
13
逢人不说人间事,便是人间无事人。
——唐·杜荀鹤《赠质上人》
与人相见,不谈论人间是非琐事,这样的人,才是真正活在人间却超然事外的清醒者。他们内心澄澈安宁,不受世俗牵绊,不随人言动摇,只依本心而活,从容悠然自在。
14
草色人心相与闲,是非名利有无间。
——唐·杜牧《洛阳长句二首·其一》
青草漫生,人心闲适,草木与心灵一同归于宁静,是非名利,有无得失,都如云烟过眼,转瞬成空。生命如草木,自有荣枯时节,到了时候,自会落下帷幕,回归自然。所以许多事不必看得太重,能放则放,才得自在。
15
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
——宋·慧开禅师《颂平常心是道》
若心中没有那些烦忧琐事纠缠牵挂,那么每一个时节,便都是人间最好的光阴。当你真正抵达“胸中无事”的境界,哪怕夜半鬼敲门也不会惊惶,每日入睡安宁,醒来从容。放下执念,看淡得失,不为名利所困,不为去留所扰。当你真正能够一身轻安地生活,便会发觉,即便是最平凡的风轻云淡之日,也蕴藏着难以言说的细致与美好。
图片
16
不雨山长润,无云水自阴。
——唐·张祜《题杭州孤山寺》
即使许久未曾下雨,深山依旧保持着一份温润氤氲,天空虽然无云朵遮蔽,水面却依然泛着幽幽清影,自成一片宁静阴凉。自然之中的花草树木,从不因谁的目光而改变自己的姿态同,有人欣赏,它静静芬芳,无人路过,它依旧默默开放。人也应当如此,不倚仗外界的关注,始终保全内心的丰盈与独立。
17
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。
——宋·雷庵正受《句》
千条江河有水,千江便倒映出千个月亮,万里天空无云,万里便铺展出无垠的碧蓝。这大千世界,看似处处是苦,但若能学会苦中作乐,将寻常的一朝一夕过得有滋有味、心生欢喜,这本身,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格局与智慧。
18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
——唐·惠能《菩提偈》
这世间万物,原本空明洁净,并无一物可以真正占有。一切如同晨雾中的露珠,阳光一出便消散无痕。既然本来空无一物,又哪来的尘埃沾染心灵?我们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,不为外物所扰、不为情绪所困,才能守住内心的澄明与自在。
19
竹影扫阶尘不动,月穿潭底水无痕。
——宋·释志璇《偈五首其一》
竹影随风轻轻拂过石阶,却从来没有拂走一粒微尘,月光静静照入潭心,穿透至水底,也不曾留下一丝痕迹。这般的安然与明净,像极了修禅之人的心境,不为外境所动,不随万象起伏,始终清澈、深沉、一如当初。
20
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
——唐·王维《终南别业》
漫步至溪流尽头,看似已无路可前行,我便安然坐下,静看云从山谷间缓缓升起。人生也是如此,走到看似穷途末路的时候,不必慌张绝望,不妨暂停脚步,静心等待。人生的每一个转角,都可能藏着新的风景与领悟。
21
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——唐·贾岛《寻隐者不遇》
在松树下轻声询问童子,师父去了何处?童子答道,师父入山采药去了。他就在这座深山里,只是云雾幽深,不知究竟在哪一处。真正的高人,一如云中隐鹤、雾里藏山,超脱于尘世之外,行踪渺茫、心境澄明,而这,或许正是他们最本真的模样。
图片
22
诗思禅心共竹闲,任他流水向人间。
——唐·李嘉祐《题道虔上人竹房》
诗情与禅意,如翠竹一般清闲淡泊,由世间的流水自在奔涌、喧哗入海,也扰不乱这一片内心的宁静与自由。在这里,时光仿佛放缓了脚步,只留下心灵的清澈与高远,如云如水,不系不留。
23
何须更问浮生事,只此浮生是梦中。
——唐·鸟窠《无题》
何必一再追问浮生之中的种种际遇与答案?须知这整个人生,原本就如一场大梦。我们在梦中经历悲欢、得失、起落,而梦醒时分才会发觉:一切执着,不过虚空,所有故事,终归宁静。
24
夜静水寒鱼不食,满船空载月明归。
——唐·德诚《拨棹歌·其一》
夜静水寒,鱼儿深潜不食,我未得一鱼,却载满船月光欣然归去。人若一心只想获取,求而不得时便只剩痛苦,但如果一开始就不存占有之心,那么得失与否,都可从从容容。即便空船而返,心中仍是一片光明喜悦在心头。
图片
25
自惭无物堪酬对,只把禅心伴月明。
——宋·释云岫《夏夜》
我自觉身无长物,无以回报这天地夜色、明月清风,只有以这一颗禅心,与皎洁月光默默相伴。愿我们在奔波生计的同时,不失趣味、不忘所爱、不违本心、仍怀自由。
26
芍药樱桃俱扫地,鬓丝禅榻两忘机。
——宋·苏轼《和子由四首·送春》
芍药与樱桃都已凋零落地,春去夏来,万物更迭。鬓发渐白,禅榻寂然,我已忘却机关巧算、人世纷争,只愿与清风明月共度余岁。人生终究只是一个过场,懂得断、离、舍,才能从容自在走完这一程。
27
静觉眼根无俗物,翛然一室自焚香。
——宋·王汝舟《咏归堂隐鳞洞》
静坐之时,只觉得眼中再无俗世杂物,这一室之内,只有我独自一个焚香,香烟袅袅,心境翛然超脱。能在喧嚣人间让自己彻底静下来,是一种修持,也是一种境界。
28
一悟寂为乐,此生闲有余。
——唐·王维《饭覆釜山僧》
一旦悟得寂静乃是至乐,便觉这一生闲适充盈、余味悠长。不再为名利所驱、不为情缘所缚,从容度日,静享生趣。这份清闲与自在,就是人间最珍贵的禅意人生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涨8配资-股票配资网平台网址-配资门户官网首页-在线炒股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